2022年6月25日,中国心理学权威期刊《心理学报》在线刊发了我校心理学院王瑞明教授教授团队的研究论文:语言和情境对具体概念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https://doi.org/10.3724/SP.J.1041.2022.00583)。本研究系统探讨了语言因素(语言类型: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和情境因素(知觉情境:空间知觉情境和语义知觉情境)对具体概念加工中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较弱的空间信息知觉条件下还是在较浅的语义信息知觉条件下,具体概念加工过程中都产生了感知运动仿真。心理学院硕士生石如彬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王瑞明教授为共同一作兼通讯作者,本实验室为第一完成单位。
人们在习得概念时,词汇意义及其感知觉情境信息会形成经验路径,在概念表征过程中需要对这些经验路径进行激活,这一过程被称为感知运动仿真。众多研究结果发现,当概念信息和感知觉信息一致时会促进概念的加工,说明概念表征是基于感知运动信息的,两者共享表征资源。虽然具体概念表征会激活感知运动信息已经得到较多实验的支持,但是在什么条件下概念表征过程中会激活感知运动信息并没有达成一致性的结论。因此,本研究将基于影响感知运动仿真的语言因素和情境因素对该问题进行系统探讨。
本研究首先关注语言类型(一语和二语)对感知运动仿真发生的影响。再进一步关注与具体概念密切相关的空间知觉情境和语义知觉情境对感知运动仿真发生的影响。为此设计了3个系列实验。实验1采用语义相关判断范式探讨一语和二语具体概念表征过程中是否均存在类似的感知运动仿真。实验2a和2b采用语义相关判断范式及其变式,分别探讨了具体概念表征过程中的空间知觉信息和语义知觉信息对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较弱的空间信息知觉条件下还是在较浅的语义信息知觉条件下,具体概念加工过程中都产生了感知运动仿真。本研究的发现弥补了知觉符号理论未对第二语言中的感知运动仿真提出针对性预测的不足, 表明感知运动仿真具有一定的跨语言稳定性。同时,具体概念加工中的感知运动仿真不受空间信息和语义信息的调节,这表明感知运动仿真能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化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