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动科学普及教育,积极开拓脑认知、脑科学基本原理与青少年教育策略之间的科学路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脑认知与脑疾病研究所(以下简称“脑所”)/深港脑科学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深港脑院”)联合深圳理工大学生命健康学院主办的“《脑科学进校园》课程大纲编制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于近期在深圳先进院举行。
《脑科学进校园》课程大纲编制研讨会现场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脑科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界来自不同学校、院所的校长、老师与专家学者们,“科学家”与“教育家”在研讨会上交融碰撞后产生了强烈的磁场效应。正如深圳先进院院长樊建平致辞时所言,脑科学与基础教育结合意义非凡,用科学的概念去解读教育,进而为教育提供指导方法,这将有机会为国家教育提供新范式,造福于广大师生。
会上,脑所所长/深港脑院院长王立平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脑科学进校园》的课程大纲,课程由“认识大脑”、“我们的行为”和“让大脑驱动我成为更好的自己”三个板块组成。王立平希望能通过该课程在青少年大脑发育、适应社会、保持良好的状态中起到推动作用,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改造世界的想法形成影响。“大脑面对科学与工程挑战是主动学习、提升智能的过程,我们希望能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的特长,挖掘生命成长的缝隙,培养有使命担当,有创新意识,有健康快乐人生的青少年。”
随后,参加研讨会的教育专家、老师结合自身的教育经验与感悟对《脑科学进校园》的课程设置与教育意义一一进行了分享。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发言,讨论氛围热烈,给予了课程不同角度的反馈意见,将研讨会氛围推向了高潮。
李武:学生和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共同推动基于脑科学的教育的普及。
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武教授表示,脑科学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个体的生存离不开大脑的认知功能。儿童和青少年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社会适应的过程。根据研究结果表明,0-14岁的部分孩子存在心理亚健康状态,体现在学习效率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弱,阅读、数学困难,情绪调节能力差,网络成瘾等方面。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亟需了解大脑的工作原理,营造对身心发展有积极意义的环境,共同推动基于脑科学的教育的普及。
何生:应该让老师、家长和青少年知道,青少年有学习障碍是正常的事情,可以寻求帮助解决。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何生研究员认为,把我们在脑科学领域得到的知识科普到校园里面,让青少年更多的了解大脑和认知的原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青少年有学习障碍,注意力、情绪上的缺陷,与大脑注意力网络有关。通过《脑科学进校园》课程,有望加深学生对于情绪和脑科学知识的认识,让他们对自己有了解,对自己的大脑更了解。让老师、家长和青少年知道,这些都是正常的事情,可以寻求帮助解决。
秦绍正:《脑科学进校园》可以通过科普和大众化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秦绍正表示,课程的很多内容与北师大想尝试布局的工作相关,很有启发。《脑科学进校园》是对青少年友好的授课方式,通过科普和大众化的学习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程设置甚至还可以考虑与其他课程关联起来,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环境等,适宜的增加可以在学校演示、动手的实验,能够让青少年有动手的机会,提起对课堂和学习的兴趣。
刘根平: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脑科学进校园》为解决“问题”学生的难题提供了契机。
南山区原教育局局长,深理工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首席特聘专家刘根平谈到,“问题”学生更需要被教育者关注,但在通常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难于解决学习之外的事情,《脑科学进校园》为此提供了契机——针对效率低下、学习障碍、心理健康问题、师生关系紧张、同伴关系、压力等问题,找到背后的科学逻辑和背景,让青少年能更好的自我认知,利用好奇心规律、脑成长规律和认知规律,带着科学原理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提高教育效率。
王穗苹:《脑科学进校园》是对未来教育的重要补充,让孩子们学会如何适度调控。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 王穗苹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王穗苹认为《脑科学进校园》课程的编制是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是加强科学家和一线教育融合的途径。我们对人类自身的教育是缺乏的,《脑科学进校园》是未来教育的重要补充,让孩子们意识到认知原理和遇到的困难,学习适度的调控。因此课程相当有意义,未来需要各个学校和教育管理系统的协调和支持,深圳在改革创新上一直走在前列,建议在一些学校建立试点,慢慢开展,逐渐完善起来,帮助提升学校特色、亮点。
宋如郊:对学生认识自身、人和人的关系建构、人和社会的关系构建、自身规划有重要的意义。
中科附高校长宋如郊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对于引导中小学生认识自身、人和人的关系建构、人和社会的关系构建、自身规划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学校办学角度来看,青少年不仅仅是在集体中学习知识,建构能力,影响成长更重要因素是社会化进程,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会,中间衔接出现的问题,最终表现在学习上或者其他方面出现了很多障碍。《脑科学进校园》课程有助于解决青少年在各学段社会化进程中出现的障碍,在接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超越了学科的价值,内容是更高水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处于指导性和领导性的价值和意义。期待附高能成为第一批实验单位,有信心能进行好。
尤佳:《脑科学进校园》有望为“问题”学生提供有效帮助。
深圳中学国际部老师尤佳首先回顾了与脑所前期的合作经验,对脑科学科普课程对师生家长带来的帮助表示认可。同时她认为“问题”学生形成背后的逻辑值得教育者深思,不仅是老师,更是家长。《脑科学进校园》有望为师生家长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议措施,为众多“问题”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高洁:这是给生命带来光芒的教育,是时代造就的伟大工程。
深圳市高级中学艺术发展中心主任高洁对《脑科学进校园》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给生命带来光芒的教育,是时代造就的伟大工程”。她认为,“减负提质”的目标是从“看得见”的角度去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教育工作亟需完善。从学校的层面来讲,《脑科学进校园》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的问题,对人性的尊重,对身心发展的尊重,对后进学生的尊重,具备让教育回归本真的可能性存在;从家庭层面来讲,将有望帮助家长实现科学育儿,增加家庭幸福指数。
刘佳:脑科学话题都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接轨,课程接地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圳外国语湾区学校校长刘佳表示,学校今年计划建立脑科学活动中心,脑科学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学科,与人文学科是有共性的——它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接轨,课程接地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要去思考跨学科的合作,由于中高考压力的存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思考如何把脑科学融进去,很多模块可以和心理,生物,数学,体育一起共建,进行课程内容的匹配,共同协作备课。
叶德卫:龙岗的很多校长在学习脑科学,很有积极性,也都愿意成为实践基地。
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副局长叶德卫则谈到了周围老师存在一些现象,对育人的认识和理解偏于简单,过于标准化经验化模式化。老师对人的认识基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缺少脑科学和认知学方面的知识。她期待《脑科学进校园》课程能够整合更多的学科,不止于脑科学的概念,强调跨学科的概念,渗透在生物学、生理学、科学等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呼应2022新版科学课程标准。龙岗的很多校长都在学习脑科学,有较强的积极性,也愿意成为实践基地。
涂源安: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边界是什么?是不是这些问题都能用脑科学解决?
深圳市龙岗区宝龙学校校长涂源安认为,学校课程内容本身相对稳定,可以结合前沿科学作为一个补充。学习是认识自我探索自我的过程,并且解决自身的一些问题和现象。《脑科学进校园》目前是科普的形式,科技素养强调跨学科和综合性学习,课程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建议提供课程资源库或者平台,让学校、老师和家长可以寻找到所需要的东西,对课程资源进行补充和创新,从而发挥脑所的优势。同时希望探讨,脑科学和心理学的边界是什么?是不是这些问题都能用脑科学解决?
张志珺:孩子的成长问题并不是孤立的问题,需要父母、学校的大力配合。
深理工生命健康学院杰出教授张志珺也在研讨会末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分析了《脑科学进校园》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她表示,现在焦虑症、抑郁症发病年龄越来越小,青春期发病人群明显增多,尤其最近三五年,形势非常严峻。目前的科学发展还没有达到解决所有问题的高度,但是社会发展现状倒逼我们加快速度搞清楚这些问题。每个孩子的成长中的问题并不是孤立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往往要大于学校,如果父母有更多的理解,就能更好地配合孩子的成长过程。这对于孩子们了解各种关系和职业选择,都是很重要的。
原文链接:https://url.scnu.edu.cn/record/view/index.html?key=1bb22edbb56ca87d915e0104bb3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