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资讯

梅磊磊教授在全国心理学拔尖学生国际暑期学校上作报告

8月29日,全国心理学拔尖学生国际暑期学校迎来了学术前沿报告环节,报告内容丰富而充实。学术报告共有七轮,分为上下半场,由各大学的知名学者讲授。该环节从数字化到职业适应干预,从人工智能到时序记忆,从爱情神经机制到自杀风险检测再到二语学习,为学员们介绍了前沿有趣的心理研究。梅磊磊教授在活动中作了题为“二语学习中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学术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周宗奎教授作了题为“数字化与心理学”的学术报告。周宗奎教授首先以Google effects引入话题,指出当电脑会保存信息时人脑就不会记忆信息这一现象。接着周宗奎教授表示,网络搜索行为会提升自我评价。同时,周宗奎教授介绍到,与主动使用社交媒体相比,被动使用社交媒体容易导致嫉妒、自尊下降等问题。周宗奎教授最后提出了一个网络与心理距离的概念,并举了一个清晰易懂的例子——离灾区越近越悲伤,离灾区越远越焦虑。

北京大学姚翔教授作了题为“新成员职业适应干预:主动性的视角”的学术报告。姚翔教授首先为我们讲授了“主观能动性”有关概念,指出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提升个体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姚翔教授接着介绍了其课题组基于学术情境下提升大学新生适应主动性的研究,该研究基于行动调节理论(Action Regulation Theory),对某大学的大学新生进行了对照组设计的现场干预实验,并进行为期4个月的跟踪调研。姚翔教授表示,与没有接受主动性干预的新生相比,接受主动性干预的新生展现出更高水平的主动适应行为。姚翔教授表示,该研究结果为发挥、提升和改善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新思路。

北京大学彭玉佳研究员作了题为“人脑、人工智能与精神疾病”的学术报告。彭玉佳研究员首先以人脑神经元数量级引入讨论,向大家介绍了Triune Brain Theory。接着,彭玉佳研究员介绍了AI对个体的影响,包括对创造力的影响等。同时,彭玉佳研究员还向我们讲解了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 LLM)的局限性和通用人工智能(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的标准和定义。最后,彭玉佳研究员还介绍了对精神疾病进行区分的类别与维度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蒲艺研究员作了题为“时序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的学术报告。蒲艺研究员指出,大脑对时序信息的处理构成了人类言语沟通、动作执行、空间导航、社会交互等重要活动的认知基础,理解大脑如何组织和记忆时序信息是认知神经科学和类脑研究领域的根本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但也极具挑战。蒲艺研究员从事件切分的研究视角,利用行为测量、计算建模和电生理测量等方法,初步揭示了人脑时序记忆的认知神经机制,成功揭示了时序记忆的组块化组织原则以及事件切分影响时序记忆的“双重效应”等重要行为学新现象,提出了 “时间地标复现”的计算机制,并初步揭示了相关过程的神经实现基础。此外,蒲艺博士综合数值模拟和量化实验证据,确立了采用脑磁图(Magnetoencephalography, MEG)探测深部脑结构神经活动的可行性,为利用无创手段进一步揭示海马在时序记忆组织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路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张效初教授作了题为“爱情中心有灵犀与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神经机制”的学术报告。张效初教授先以“心有灵犀与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两句熟悉的话引入讨论,指出爱情中心有灵犀与情人眼里出西施情况的出现存在着神经机制。关于“心有灵犀”,张效初教授表示,情侣关系越好,前额叶神经活动同步差异性越小。同时通过对前额叶激活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张效初教授得出结论,情侣关系中男方投入越高,感情越好。关于“情人眼里出西施”,张效初教授表示,这是一种正性错觉,正性知觉可以正向预测情侣关系的持久和稳定。研究发现,相较于正面评价,情侣之间对彼此的负面评价更不敏感。

北京师范大学曹檑博士作了题为“基于社交媒体的用户自杀风险检测辅助技术研究”的学术报告。曹檑博士首先介绍了传统的自杀检测方法,并介绍了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进行自杀风险检测的优点,还介绍了基于社交媒体的自杀检测方法,包括基于手工特征的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曹檑博士表示,基于社交媒体数据来进行自杀风险检测这类研究十分有意义,但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曹檑博士介绍,其基于社交媒体的用户自杀风险检测辅助技术研究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基于领域词嵌入,这项研究解决了收集数据集的问题并尝试理解用户的自杀表达;二是基于领域个性化知识图谱,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解决数据稀疏的方案并在检测过程中引入了领域知识;三是基于用户内在想法与情绪变化,这项研究提出了感知用户真实想法与内在情绪波动的方法。展望未来,曹檑博士表示,未来或许根据算法的可解释性构建高可靠性的自杀检测方法,将家庭教养方式考虑在内构建更全面的面向自杀领域的知识图谱,与健康医疗机构合作并提供适当的干预措施。

华南师范大学梅磊磊教授作了题为“二语学习中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相互作用机制”的学术报告。梅磊磊教授先以“language in the world”引入讨论,指出研究二语学习中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相互作用机制是非常具有价值的。梅磊磊教授表示,已有认知行为和脑成像研究发现,第二语言是在母语和第二语言不断相互作用中习得的。在认知机制上,母语和第二语言在字形、语音、句法等多个层面的加工上存在相互作用,并对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加工效率产生影响。在神经机制上,母语经验会塑造第二语言的神经机制,第二语言反过来也会对母语加工的神经机制产生影响,且这一相互作用会受到个体、语言和任务等因素的影响。展望未来,梅磊磊教授表示,未来还需综合使用具有高空间分辨率的脑成像技术和高时间分辨率的电生理技术,利用横断和纵向研究,在单词、句子、篇章等层面,系统揭示母语和第二语言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动态变化过程。

1.jpg

本次学术前沿报告不仅为同学们带来了前沿的科学研究,还促进了他们与老师的学术交流。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活动极大地拓宽了他们的学术视野,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方向提供了丰富的选择。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和探讨,大家对心理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为未来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文链接:https://url.scnu.edu.cn/record/view/index.html?key=c0c3bbb8241e37c922dfe2c6356e9b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