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认知语义学在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探索其在理论与实践领域的应用价值和路径,加强与其它学科领域的对话与交流,共同促进语言学科在新背景下的创新与拓展,2024年10月26日至27日,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在北京校区举办第八届全国认知语义学研讨会。本次会议以 “认知语义学的回顾和前瞻”为主题,来自80多所高校120多位学者参加会议。王穗苹教授参加此次研讨会并作题为“短语加工中层级结构的构建及其在大脑中的映射”的主旨报告。
10月26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始。在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会长张辉教授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王德亮教授主持。
10月26至27日主旨报告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沈家煊研究员、上海外国语大学束定芳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湖南大学刘正光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王穗苹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张绍杰教授等八位学者先后做了主旨报告。
沈家煊研究员发表了一场题为“建设立足汉语的比喻理论”的主旨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到比喻的重要性,从“比喻就是表达”、“比喻的格式化”、“比喻的比喻”、“构成性比喻”四个方面说明汉语比喻不同于英语metaphor 的特点,以此来引发中国语言学家对比喻理论可为认知语言学领域做出何种贡献的学术思考。
束定芳教授的主旨报告题目为“从‘语义’看语言表达的‘触发’特征”。他赞同Talmy所说的“认知语义学”中“认知”这个修饰词是多余的这一观点,认为语义是概念系统的一部分,语义本身就是认知的。束教授基于语义三角理论,深入分析法庭判决中使用的语言,以此说明语言意义完全是人类对世界概念化的产物。语言意义是主观的,依据的也是人们对事物的主观区别和定义。语言交际的实质就是交际意图的表达和理解。
王文斌教授主旨报告题目为“论英汉偏正复句差异”。他指出虽然英汉都存在偏正复句,且复句内部句法都存在主从关系,但在结构上,英汉偏正复句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关联词的使用、正句和偏句的语序、谓语动词的时体标记、句法结构的齐整四个方面。这些差异,其根本原因在于英语强调正句谓语动词的核心地位,突显其强时间性,而汉语不强调谓语动词的核心地位,突显其强空间性。
10月27日上午,刘正光教授做了题为“在研究体系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主旨报告。刘教授强调研究体系是科学研究的载体,也是好问题的源泉与解决办法。只有建立了相对完善、正确的研究体系,才能更好地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报告以其自身的研究经历为阐释对象,提出了语言非范畴化理论解决语言形式与语义对应关系的理论价值,并认为非范畴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由此得出研究体系的根本价值在于推进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持续理论创新的学术发展理念。
王穗苹教授主旨报告题目为“短语加工中层级结构的构建及其在大脑中的映射”,她运用认知神经科学中功能核磁共振技术,结合表征相似性分析原理,探讨中文短语加工中层级结构构建的各个组件及其在大脑中的映射。研究结果表明,汉语的短语加工层级结构的各个部分独立于语义的神经表征。
王穗苹教授主旨报告
最后,张绍杰教授做了题为“认知语用学: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的交叉与融合”的主旨报告。张教授表明认知科学的发展促进了认知语用学的形成。其形成的内在动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用学自身的发展需要对交际意向的推论或语境意义的识解提供背后的认知机制;二是基于语言使用的认知语言学关注语言与认知之间的相互作用,试图采用概念方法揭示语言结构、语言使用和语言理解背后的认知机制。张教授强调了认知语用学在其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方面充分展现了认知语言学与语用学的交叉融合特征。
除了主旨报告外,本届研讨会还设有9组平行分论坛。10月26日下午,与会专家学者参加了分论坛的学术研讨,分别围绕概念范畴与范畴化理论、概念隐喻与转念隐喻、构式及其演化、语义的认知与加工、认知语义学与语言习得、认知翻译研究、语言的社会认知意义、基于语料库与人工智能的认知语义研究、认知语义学交叉学科研究九个议题进行学术论文宣读。各个分论坛汇报人员展示充分、专家点评专业、问题探讨深入、学术氛围热烈。
10月27日中午,第八届全国认知语义学研讨会顺利落幕。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主持闭幕式。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高航教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学术事业部主任孙静编审分别发表致辞,均对本次认知语义学研讨会的成功表示了肯定和感谢,也对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学者在未来科研工作中不断推动认知语义学的蓬勃发展和学科繁荣给予了期许和盼望。至此,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原文链接:https://url.scnu.edu.cn/record/view/index.html?key=a9ed5ddb7a16431bd9565feb13409d21